img
img

溫馨提醒

躍齡健康Line社群,提供您另一種使用躍齡健康平台之服務。請點選「同意加入」,開啟更多元的使用方式吧!


居家照顧技巧|陳泓均

家庭照顧者專訪 (五) 從印度到美國:一位留學生在異鄉的照顧之路

2024-09-23

img


前言

本系列文章共有 5 篇,分享不同國家、種族的家庭照顧者如何照護家中長輩的經驗,讓台灣的照護者能了解在不同文化和環境下,家庭照護者的心態、習慣、和日常工作的異同。希望透過這些真實故事和經驗分享,為台灣的家庭照護者提供實用的參考資源、帶來支持和幫助。

跨越國家傳承照顧文化的印度留學生:拉格(化名)

拉格(男性)是一位來自印度的碩士留學生,來到美國加州就讀兩年的碩士,繁忙的課業之餘,也在異鄉承擔起照顧親人的責任。他有一位阿姨住在距離他約 40 分鐘車程的城市,阿姨的女兒因為工作的關係,只有週一到週三能待在家裡,其餘的時間會離開城市,於是拉格就從週四到週日幫忙照顧阿姨。


img

示意圖 (from: Flickr)


大家庭互相照顧是印度家庭的傳統,也是聯繫感情的方法

對拉格來說,照顧親人並不陌生。相較起臺灣現代常見的核心家庭,在印度的家庭裡,大部分都是好幾代人一同住在一個大屋子裡,孩子們從小看著父母照顧祖父母,家庭成員之間互相照顧是很常見的。他從國一開始就成為了照顧者,照顧當時需要幫助的祖母,照顧家人在印度的家庭當中是個再正常也不過的事情。所以照顧阿姨對於拉格來說是不需要思考、非常自然的事情。

拉格說,因為他不是主要照顧者,不用負責做大決定,只需要每週幾天去關照阿姨,所以照顧阿姨是一段輕鬆愉快的時光,不會有心理的壓力。

「我很享受聽我阿姨分享她的人生經歷的時光,我們會聊到家庭、如何在新的國家安頓下來、阿姨的創業生涯、養育孩子以及生活中的困難。」

少了印度家庭的支援網絡跟熟悉的體系,在異鄉的照顧增加了挑戰

在美國照顧親人,對拉格來說比在印度更具挑戰性。最大的挑戰是幫助阿姨處理醫療問題。美國的醫療保險體系很複雜,從預約看診、了解藥物、與保險公司打交道等等,都讓他感到壓力重重。他覺得,即使是美國人也很難弄清楚如何應對醫療系統,因為沒有人真正了解。

而在印度,除了熟悉的系統之外,也有足夠的支援網絡,他有許多表兄弟姐妹和叔叔可以依靠,金錢上也會互相支援,在家鄉他只要處理「行政上」的事務,例如管理財務,或獲得家人的同意來完成某件事情。

「在印度的家裡,我們都很有系統地在分工,每個人都有忙碌的時候,閒的時候多做一點、忙麽時後就請別人幫忙分擔,但不會有人感到特別不平衡,因為互相照顧就是整個家庭的事情。」
平衡求學生活與時間管理

碩士留學的生活不像大學求學,兩年間需要適應新環境、兼顧學業與求職,如何在自己的生活和家庭照顧之間取得平衡對拉格來說很困難,特別是當他有截止日期要趕,但阿姨又發生了什麼事情時,那是最令他焦慮的時候。

也需要因此犧牲一些個人的休閒,例如拉格熱愛運動,但沒有太多時間去健身房,他會利用片刻的時間在附近散步、聽音樂、或和朋友聊天。有時候甚至短暫的小睡,只需15分鐘就能讓他恢復精神。

「我也有嘗試過冥想,但覺得自己做得不對。做了一個星期,並沒有感受到任何好處,所以寧可花那個時間來小睡,因為小睡能讓他立刻感覺更好。」拉格分享著最適合自己的休息方式。

總結

從拉格的故事裡,我們看到了印度家庭獨特的照顧文化,也顯示了印度社會對於人生不同種價值的獨特排序,對他們來說,家庭照顧從來不是責任,是一種愛的表達,一種生命的交流,這也反應在拉格對於照顧的態度。

當我們看著陌生的文化時,例如本文的印度家庭、或是前幾篇提到的以色列家庭,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是什麼樣的文化在影響著人們的想法與行為,客觀地去思考這是不是最好的一種選擇。但當我們將鏡頭帶回到自己身上時,卻因為太過熟悉這個文化,忘記去思考這個習以為常的「社會期待」是否真的適合自己以及所愛的人。有些文化能幫助我們更坦然地接受家庭照顧遇到的問題、有些文化卻成為了束縛和壓力,限制我們去找到心中最重視的價值,也侷限了我們對於「照顧生活」的想像空間。拉格分享的印度家庭文化,讓我反思了許多習以為常的在臺灣家庭文化。



※ 補充說明
1. 以上圖文及資訊內容均授權自 陳泓均 vs 陪他自己來|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提供,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、抄襲。
2. 相關內容均為編輯文章發布之當日內容,最新資料請以網站更新為主。